摘要:微的哲學意義在于“無限小即無限大”,不同個體世界都有著評判大小的量尺,人類之于宇宙是渺小的存在,但相對于塵埃而言卻是碩大無比。
02月27日訊,微的哲學意義在于“無限小即無限大”,不同個體世界都有著評判大小的量尺,人類之于宇宙是渺小的存在,但相對于塵埃而言卻是碩大無比。穹頂之上的宏大空間與秋毫之末的微觀世界,兩者看似不可同日而語,但在藝術家的手中卻將其同框演繹,超越空間限制,將美妙的大千世界展現于方寸之間,足以見得他們功力之深,而這項精湛的技藝就是擁有著6個世紀歷史的微繪琺瑯工藝。
揭開微繪琺瑯神秘面紗
微繪琺瑯是西方琺瑯的代表,被譽為“瑞士七大工藝”之首。在傳統琺瑯工藝中是難度最高的一項技藝(另外兩種為掐絲琺瑯和內填琺瑯)。這項技藝被用在頂尖的名表作品中,由于腕表盤面大小、形狀以及機械構造的限制,完美的微繪琺瑯就顯得彌足珍貴。畫師還要將圖案從構思再手繪到表盤上, 因此每一塊琺瑯面都是獨一無二的。
追源溯流,觀微繪琺瑯前世今生
琺瑯技藝最早應用于制作珠寶和金飾中,并自15世紀起被用于鐘表作品中,而其中的微繪琺瑯工藝也隨之誕生于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之后經法國中西部的里摩居之手,以其制作內填琺瑯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瑯的重鎮。1755年,日內瓦的微縮畫家完善了一種稱為“日內瓦琺瑯”的助熔技術,以便創造出一種類似透明彩釉的裝飾效果,從而保護和增強下方的微縮彩繪圖案。
17世紀末,由于制表師及貴族們聚焦于復雜功能及精準工藝,微繪琺瑯進入了“死亡時期”。19世紀末機械鐘表在功能性開發上幾近達到極致,可創新的空間變小,功能性已經成熟,人們再次將焦點投注到它的裝飾性上,微繪琺瑯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之中。
傳世珍品,皇家情誼
琺瑯的豐富多彩,以及如玉般溫潤的質感,深受早期宮廷貴胄的喜愛。當時的拜占庭帝國盛行奢侈消費,尤其是在帝國中心的君士坦丁堡,教堂和宮殿大量使用金質細工鑲嵌以及琺瑯制品。
17世紀到19世紀,西方大國的崛起,慢慢打開了中國這個宏大而封閉的東方世界,雅克德羅向中國輸出了許多微繪琺瑯珍品,經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宮廷,并得到中國皇室欣賞,尤其深受乾隆的喜愛,當時西洋鐘表廠商為迎合中國消費者而設計鐘表,所以清朝時期留下了許多品種繁多的歐洲風格的鐘表。
雅克德羅的稀世之美
目前全球可以制造微繪琺瑯的工藝大師甚少,每一片手繪表盤都是名副其實的孤品。而雅克德羅的微繪琺瑯工藝已有300年的歷史,在此期間通過琺瑯大師的妙筆生花創造出了許多驚世之作。
猛虎嘯天、雙龍戲珠、飛馳駿馬、獼猴摘桃、雄雞報曉等等大量主題的微繪琺瑯作品,呈現出雅克德羅精彩絕倫的藝術世界。在詩意盎然的自然與藝術典籍中,雅克德羅找尋到最具靈性的題材,以細膩的筆觸,精確勾劃出主題的完美輪廓,繽紛的琺瑯渲染浪漫意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