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幅照片,記錄了曾經是中國最具民眾接受度的國產奢侈品“上海牌”手表的前傳片段。題圖攝于1956年3月7日,圖說:這是我國第一次試制的十七鉆長三針游泳表;下文這幅,攝于1956年9月11日,檢驗員陳傳書正在檢驗表內鉆石。陳傳書檢驗的已經是第二批試制手表。
【《解放日報》獨家老照片】1958版的A581在“上海牌”手表制造史上太過經典,以至于時至今日無論是擁躉在舊貨市場覓寶還是不法商家仿制贗品,無不以此為關鍵詞。A581的表面設計非常多樣化,不同的面盤設計大概有一二十種之多,面盤皆為液壓胖面,從顏色上區分A581面盤,有黑面、白面、粉面,還有雙色陰陽面,后期還有閃光拉克面。有金針金字,也有白針白字。從制作工藝上區分,A581面盤的另一特色即是時標形狀的多樣化,有全阿拉伯數字時標,還有欖尖形時標、箭形時標、條狀時標等等,不勝枚舉。
上海國產手表的起步,緣起原國家計委主任李富春。1954年,李富春在上海視察工作時提出:我國有六億人民這樣的大市場,手表工業大有作為。1955年初,在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中,幾十名鐘表行業的職工,聯名上書中共上海市委,要求自制國產手表,市委根據李富春的指示和職工的要求,決定將試制國產表的任務,下達給上海市第二輕工業局。
1955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輕工業局與上海鐘表同業公會從中國鐘廠、文華鐘廠、東方鐘廠、金聲鐘廠、昌明鐘廠、中華電鐘廠、中興鐘廠、遠東鐘廠、亨達利鐘廠、亨得利鐘廠、時民鐘廠、大光明鐘廠、上海鐘廠、建國儀表廠、華康鐘表材料行、慎昌鐘表店、藝星工業社、和成工業社、華成工業社、中蘇工業社等參試單位抽調人員,加上6名從事鐘表修理的個體勞動者,共58人,組成手表試制小組。
試制小組確定高仿對象:瑞士“塞爾卡”長三針十七鉆細馬防水手表。然而試制小組面臨的是三無的困境:無技術、無材料、無工具。多年以后,在“上海牌”手表如日中天的1970年,新華社采寫的一篇報道中,可管窺很多細節:“一九五五年,上海幾十個鐘廠的工人和鐘表修理工人,懷著為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填補手表工業空白的雄心壯志,攜帶著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光輝著作《實踐論》和《矛盾論》,在一座破廟里開始了試制工作。當時,他們沒有一個人造過手表,也沒有制造手表的專用設備,唯一的設備是一臺修理鐘表的小擺車,還有幾把老虎鉗和銼刀,真是一窮二白。”
“塞爾卡”手表被大卸成150只零件,分散給各個試制小組分散仿制。1955年國慶前夕,試制小組將收上來的仿制零件裝配成18只試制品手表。此謂1.0版。顯然,小作坊式的分散—集中裝配的方式遠談不上正式生產能力。1956年4月,“上海手表工廠”籌備處正式成立,5月,將手表試制人員全部集中到江陰路齊心發條廠的倉庫里進行試制,8月又遷到江蘇路716號一幢舊式洋房里,并擴大試制隊伍,從全市一些著名鐘表店里再抽調一批修理鐘表技師和從事加工鐘表修配零件的個體勞動者,試制人員從58人增加到150人。
閃回至1970年新華社的報道——“試制工作一開始,一些滿腦子洋奴思想的人就吹起了冷風。有的說:‘你們一無專用設備,二無專門人材,能造出什么手表來?’還有的說:‘要造手表,就要從外國進口設備,請外國專家當技術顧問。’廣大工人聽到這些沒有志氣的論調,肺都氣炸了。在鐘表店修了幾十年手表的老工人氣憤地說:你們要走的這一條路,中國資本家早在解放前就走過了,結果搞了幾十年,也沒有造出一只手表來……建廠初期,在蓋什么樣的廠房問題上,曾經出現過兩種對立的思想。少數人拚命吹捧‘大、洋、全’。他們從外國畫報上找來廠房的圖樣,搞了一個需要投資一百三十萬元的所謂‘現代化’廠房的設計方案。這個方案一出來,就受到了廣大工人的堅決抵制,工人們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拿人民的血汗錢,搞資產階級的一套,造修正主義的溫床。工人們改變了原來的廠房設計,另外找到了一座舊公寓大樓,加以改建,只花了少量的錢,就建起了我國第一座手表廠。”
實際上,在使用“外國專家”當技術顧問問題上,并非絕對“排外”,而只關乎“姓社姓資”。來自民主德國的維希德是上海手表廠建廠后首位來廠做技術指導的專家;1959,上海手表廠在高安路19號(現為上海市人事局所在)期間,也曾經得到蘇聯專家的悉心指導。
史料記載,上海工匠土法上馬的創造力令人嘆為觀止。缺少專用設備,他們用普通機床改制成鐘表用的小擺車;缺乏傳動電機則用電風扇頭子改裝。沒有材料,他們用繡花針造鉆頭,用陽傘骨、絨線針、自行車鋼絲等制造手表軸芯,用酒精燈作熱處理。由于場地狹小,裝配、測試、檢驗都擠在一間用隔音板搭成的“密封式”的小房間里進行。1956年9月,終于試制出第二批100只手表,商標定為“東方紅”、“和平”兩種牌子。此謂2.0版。
但經測試,由于各參試單位按實樣仿制的零部件大小不一致,結果,合格正品只有12只,次品58只,廢品30只,正品24小時誤差120秒,因此不能正式上市。換言之,本文圖二陳傳書同志在顯微鏡下檢驗的手表無一合格。
此后,或許是世界鐘表設計制造歷史上最令人驚詫的一幕出現了。兩位跨業專家無意中成為上海國產手表制造業的“鼻祖”。上海手表工廠籌備處抽調一名原搞過火車頭設計的工程師奚國楨和另一名搞醫療針頭制造的工程師童勤奮,參照《蘇聯工藝學》教課書,結合試制實踐,將仿制的零件實樣逐個進行測繪,前后花了4個多月時間,畫出了150多只零件圖紙,定出了1070道工序的生產加工工藝。這成為我國國產手表制造的綱領性工藝文件。
從1957年7月第8批試制開始,手表進入按圖試制階段,先后共試制14批3076只手表。此謂3.0版。至此,“上海牌”手表的質量趨于穩定。首批正式成品的質量被認為接近瑞士“塞爾卡”。
1958年3月,A581型機械手表正式投產,注冊商標改為上海牌。但當時的“上海”二字還是美術體,國人熟悉的手寫體“上海”要等到兩年后方從毛主席手書中集字而成。1958年4月23日,我國第一家手表廠也同時正式建成,命名為地方國營上海手表廠。7月,上海牌手表首次上市試銷。試銷那天,試銷單位上海第三百貨商店像辦喜事一樣,在櫥窗里陳列A581型上海牌手表樣品,并介紹其性能:17鉆、鋼背、長三針、防水,發條開足可走36小時,24小時誤差不超過60秒,保用二年。每只售價60元。第一批試銷100只,一開門就被搶購一空。買不到的顧客辦理登記預售,一個上午辦理登記的超過1000人。投產當年上海手表廠共生產A581型上海牌手表13600只。
1958版的A581在“上海牌”手表制造史上太過經典,以至于時至今日無論是擁躉在舊貨市場覓寶還是不法商家仿制贗品,無不以此為關鍵詞。A581的表面設計非常多樣化,不同的面盤設計大概有一二十種之多,面盤皆為液壓胖面,從顏色上區分A581面盤,有黑面、白面、粉面,還有雙色陰陽面,后期還有閃光拉克面。有金針金字,也有白針白字。從制作工藝上區分,A581面盤的另一特色即是時標形狀的多樣化,有全阿拉伯數字時標,還有欖尖形時標、箭形時標、條狀時標等等,不勝枚舉。
時尚、奢侈的元素,A581都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幾乎人手一只“上海牌”。周恩來總理就是首批A581的購買者,那塊表一只戴到他去世。A581型一直生產到文革前結束,彼時戴手表的中國人腕上,每四人就擁有一塊“上海牌”。之后的“上海牌”在A581型基礎上有所改進,走時精度達到國家輕工部標準一級機械手表的考核要求。
“上海牌”曾近躋身國產奢侈品“三大件”(手表、縫紉機、自行車)之列,在1970年代中后期一度憑票供應。紅火的上海鐘表行業順理成章成為國家財政的“搖錢樹”,1956~1990年的35年間,全行業實現稅利總額達102.43522億元。
在上海手表業衰落之前,共有1.2億只“上海牌”手表面世。一只手表,成為“上海制造”當仁不讓的“代表作”。
1956年,正是上海國產手表行業起飛的前夜。那時,后來為國人熟悉的“上海牌”手表還不叫“上海牌”。
圖一的試制品制造于1955年,在表面六點鐘上方卯有“第一次試制樣品 1955年10月上海”的字樣。首批樣品有18只,其中一只在面世41年后的一次國內拍賣會上,曾拍出11萬元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