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超薄腕表便日趨受人追捧。隨著技藝的不斷突破,薄的極限也一再被刷新,且其涵蓋范疇逐漸蔓延至復雜功能領域,超薄三問、超薄陀飛輪、超薄鏤空……一次又一次震驚了世人。而超薄甚至也成了一些奢侈品腕表的核心競爭力,那么到底超薄腕表有多薄?又是否容易保養?
PiagetAltiplano 計時腕表,機芯厚4.65mm,機殼厚8.24mm
多薄才叫薄?
2015年日內瓦國際高級鐘表沙龍(SIHH),伯爵(Piaget)、積家(Jaeger-LeCoultre)、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分別發布了各自最新的超薄腕表產品。伯爵幾乎是癡迷于“超薄”,幾乎款款產品都要薄,其中一款采用手動機芯的Altiplano計時腕表,機芯厚4.65mm,表殼厚8.24mm;積家一只采用自動機芯的Master陀飛輪腕表,機芯厚6.4mm,表殼厚11.3mm;而江詩丹頓的自動機芯產品Harmony計時腕表,機芯厚5.2mm,表殼厚8.4mm。雖然跟各家自己的最薄記錄產品相去甚遠,但厚度數字看上去還是很厲害,個頂個的薄。那么,到底多薄才算薄?
對于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答案,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來定義,各有各的說法。有人說:自動上鏈機芯3mm以內,手動上鏈機芯2mm以內,石英機芯1mm以內;也有人認為:自動上鏈機芯5mm以內,手動上鏈機芯3mm以內,石英機芯沒資格談超薄。當然,表殼的材質與工藝也決定了腕表所呈現出的厚度。
但最終衡量腕表的厚度并不能用機芯和表殼的厚度數字比較一下就得出結論。因為一方面上鏈類型有別,自動機芯理論上要比手動機芯厚,畢竟要給那個自動上鏈的擺陀設計空間,不管是中心陀,珍珠陀還是環形陀;另一方面,功能不一樣,零件的數量和尺寸也不一樣,機芯的厚度也就有差別。
機芯輕薄造就組裝的難度
寶格麗Octo Finisimmo超薄腕表機芯厚度為2.33 mm,總厚度5mm,陀飛輪零件數249個
超薄腕表的不僅在結構上對機芯等內部構造提出要求,在最基本的方面也極盡苛求。每一塊機芯夾板、每一個齒輪,甚至每一個螺絲都要做到更薄。有這樣一個例子,伯爵有一款超薄腕表,其中一個零件的厚度比發絲直徑還要細一半。還有這樣一組數據,在普通的機械機芯中,齒輪的輪軸和軸眼之間空隙在0.23毫米左右,但在超薄機芯中,這個空隙可能會縮減至0.1毫米到0.05毫米之間。且在如此微小的空間之內,還要保證成百上千的零部件能夠自如運作,保證精準的計時,難度可見一斑。
超薄腕表保養方案:放進保險箱?
積家Master Ultra Thin Moon超薄月相大師系列腕表機芯厚度4.9mm,表殼9.9mm
超薄腕表佩戴在腕上,或者緊貼手腕,或者隱匿在襯衫下,彰顯佩戴者干凈整潔,十分優雅,這也是消費者和廠商追求超薄表的源頭。但它們卻很脆弱,一定要注意保養。
對于超薄腕表有夸張一點的說法:這些個號稱零件尺寸薄到0.1mm以下的超薄腕表們,買回去以后只能放在保險柜里,佩戴在手腕上恐怕要萬分小心,甚至一個踉蹌導致手臂過大的擺動都可能引致超薄腕表出現故障,要頻繁地返修……
此外,一位業界資深的腕表玩家這樣提醒表主:千萬不要戴著超薄腕表去打高爾夫、洗桑拿及游泳,甚至在太陽下面曬久了都不好,其“脆弱”可見一斑。